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儿童剧?
这个暑期成就了广州儿童演出市场的嘉年华,但是否隐藏着一拥而上的泡沫?是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近几年,儿童类演出作为广州演出市场的生力军,大有占领市场的姿态,但这个市场看上去一片光明,事实上光鲜背后仍然暗流重重。在这个天气温度与市场形势都容易令人头脑发昏的季节,让我们对儿童类演出做冷静且理性的审思。
热
2岁看剧4岁听音乐会?
儿童演出观众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这两年,让广州的不少演出商感受最深的是,眼下来看儿童演出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观众年龄呈低龄化恐怕是受众增多、一票难求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位广州演出商告诉记者,他刚接触话剧时,来看的孩子基本都是5岁以上。现在,最小的观众只有2岁,三四岁大的孩子更是常见,甚至还有些被父母抱着进场的。
谈到这种现象,他认为,“现在的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加上70后、80后父母的童年是有缺失的,他们又深知这些生动形象的演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都想越早来看越好。”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国内的孩子目前在艺术消费上“低龄化”的倾向——从0岁开始接触早教课程、儿童乐园,2岁开始看话剧,4岁听音乐会、学各类乐器,“这些孩子的精神消费已成为家长们的重要支出,而且这几年都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现在,除了一些专业剧团、剧场上演儿童类演出,一些企业、超市、商场也开始用儿童话剧表演的形式聚集人气。
“如果孩子在出生第3天接受教育,那么就迟了2天。”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这句名言成为众多早教机构宣传的口号,也是家长们不惜重金送孩子进早教班的理由。
市民刘女士的儿子今年才3岁,但她坦言,现在孩子一个月的消费达到3000元左右,其中在艺术消费上占了大半,“家里的故事书堆成山,之前带着他参加各种兴趣班但他似乎不太感兴趣,就想先带着他到音乐会、剧院、美术馆等艺术场所先体验下,培养他的兴趣点。”
“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就冲这句话,一掷千金的家长越来越多。不久前,星海音乐厅15周年开放日的系列演出在公示不到3天内6000张门票全部告罄,记者在活动现场发现,很多参观者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的,一场小云雀合唱团的“亲子音乐会”更是很多家长必选必听的项目。“我小的时候没能培养点音乐修养,希望孩子能做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人。学琴并不是为了将来以此为业,也不是为了考学加分,而是希望他的整体素质、修养更高一些。”32岁的张女士一席话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
惑
儿童剧不细分“纯互动”?
进口儿童剧品牌或将“爆发”
可以说儿童剧是如今儿童演出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它因为内容符合于儿童经验,而且受到儿童喜爱,所以即使儿童剧的演出者是大人,仍旧充满了热闹活泼的气氛,表达的东西也是浅显生动的。它的题材多样,既可以取材于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童话、神话故事。儿童剧的火爆是不争的事实。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镇街儿童剧的影子并不多见。
儿童剧的一票难求自然引起了演出商的青睐,但大量雷同、简单的内容和低级、缺乏创意的“互动”却让不少家长孩子感到并没有达到观看演出的效果。有些儿童剧甚至陷入了“全场互动”的误区,在森林里,有一只大灰狼躲在树林之后。小兔子开始询问:“你们看到大灰狼了吗?”台上演员跟小朋友一问一答,卡通角色走下台与小观众握手,邀请小朋友上台跳一支舞的互动几乎是当下每个儿童剧必有的桥段,是不是对于儿童们而言,“不互动就不‘儿童’了呢?”
很多儿童剧,特别是动辄宣称大型互动的人偶剧,宣传时说有80分钟,但人偶们到观众席与小朋友握手10分钟、从舞台上抛出气球、让孩子们传递10分钟,或者从舞台两侧吹出些泡泡、抓泡泡再去掉10分钟……这样的互动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而且颇有些偷工减料、隐形“欺骗”的嫌疑。
市民杨女士曾经带着孩子去看过一场台湾的经典儿童剧,“宣传上说该剧一帮明星妈妈追捧,但却没有告诉家长究竟适合什么年纪的孩子看。结果,我看得还不错,但是小孩睡了整场”。在她看来,现在的儿童剧更需要细分市场,低龄、幼儿、小学……儿童的宣传都说“适合3岁以上儿童观看”,但有些内容孩子们却根本看不懂。
儿童剧场一直占聚橙网演出50%,记者从聚橙网董事长耿军口中了解到,现在的儿童剧市场并不算疯狂,广州、深圳这两年儿童剧数量增长并不很多,但种类却越来越丰富。演出市场的大盘是有泡沫的存在,儿童剧也不例外。
在他看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高品质的进口儿童剧品牌进入,可能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有一个爆发点。他还指出,有些低质量的演出、不良的团体把价格压得很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破坏了演出市场。
聚橙网副总裁胡梁子也表示了质疑,“这几年,我们几乎每个月都会上儿童剧,上游的项目采购体系基本上把能提供儿童剧目的国内院团都接触过了。但是,国内的产品都特别同质化。”从明年开始,聚橙网会不断地加重国外剧目的比例,希望让市场变得更丰富些。“从明年开始,我们会洽谈一些国外的版权在国内进行制作,外国的导演可以到国内执导,并监督道具的制作,除了会制作一些人偶剧外,亦会进行一些音乐剧定制,扩大儿童演出范围。”
症
除了名著人偶还有什么?
国内儿童剧缺剧本缺现实题材
儿童剧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很早就出现在西方人的生活当中。时至今日,戏剧教育已成为西方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事实上,我国儿童剧的历史也不算短暂,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儿艺等都已经出品过儿童剧。但中国的儿童戏剧却仅仅满足了少部分低龄幼儿的生活娱乐,并未像国外一样融入亲子互动和儿童教育之中。
如今,学龄前儿童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在国外一直延续整个基础教育的戏剧课,在国内不仅没能走进校园,观剧更是成为了高年级青少年的奢望。
记者了解到,在国外儿童剧的受众年龄划分非常细,大致每3岁为一个年龄段,剧目也配合不同年龄段,适合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需求而创作。
由于国内儿童戏剧起步晚、基础弱,眼下儿童剧分级基本上还为时过早,一些本应编排给较大年龄儿童观看的剧目,也因受众的缺乏被无奈演给了低幼儿童观看,同一主题的剧目更是一演就好几年。眼下国内的剧目,《丑小鸭》、《睡美人》、《灰姑娘》等几乎所有童话名著都曾被改编,经典童话似乎成了儿童剧的重要来源。
有专家表示,目前大多数儿童剧创作流于说教、过分低龄化,或夹杂成人社会价值观等问题。儿童剧的特点是针对双层受众,一方面让孩子得到欢乐,另一方面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在玩得高兴的同时能有所收获。这种双重的价值取向,是儿童剧创作的难点和关键点。目前国内有超过3.8亿儿童,但市场仍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归根结底,缺乏原创和创新,是目前国内包括广州儿童剧目创作和发展的瓶颈。一些家长表示,目前符合小观众观赏需求的现实题材作品很少见,许多剧目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将惊悚、夸张、搞笑、无厘头的元素融入作品,失去了健康的思想内核。
鉴
“剧场百变金刚”如何炼成?
从说教到启发,从故事到感官
“纸风车”是台湾最知名的儿童剧团,7月26—27日,“台湾第一儿童剧团”将在广州大剧院献上一场名为《纸风车幻想曲》的演出。已经成立了21年的这个剧团成员是一群不同背景的戏剧人,他们却都一致认为,“孩子能看到戏剧,是最好的事”。
7年前,导演吴念真、柯一正,心理学家吴静吉,圆神出版机构董事长简志忠等人提出要走遍台湾319个乡镇,希望每个台湾孩子都能看到儿童剧,于是“319工程”应运而生。此外,他们还设定了一个苛刻的条件——不拿官方一毛钱,每场至少需要35万元新台币的费用,2亿资金全靠民间力量完成。最终,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工程在5年的时间通过381场演出完成,共吸引观众78万人次。
“这里没有说教,没有隐喻。”在团长任建诚看来,只要有了“创意”和“美感”这两个神奇法宝,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会变得超好玩,儿童剧也不例外。记者了解到,此次首秀羊城的《纸风车幻想曲》由“六个不同形态的节目组成,内容涵盖舞蹈肢体剧场、视觉美学剧场、黑光交响诗、奇想剧场、生活情景剧、真人结合偶戏、多媒体戏剧等多种表现手法,用彩带舞蹈模拟的春节焰火、演员在弹力布的布袋里用肢体动作描述一个家庭的诞生,描述贪睡的孩子如何赖床,人偶再现吴念真8岁独自坐火车出门旅行的故事……
孩子们的艺术教育,是两岸共同的课题。传统的儿童剧是给台下正襟危坐的大小观众讲故事。任建诚说,当家长们渐渐意识到不该只强调“意义”而注重“启发”时,戏剧也不会只单纯希望小朋友“做个好人,“我们看重孩子们的肢体开发和想象感受,看重家长和孩子们在共同观看时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看到“纸风车”表演时,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和学习,“孩子喜欢模仿,模仿几次就能记住,记住后会很有成就感。”任建诚说,内地儿童剧往往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再简单的故事也有起承转合,哪个环节孩子漏掉就会走神,况且故事背后又往往藏着教化,表达不好也会让孩子反感。
“中国人在道德、语文、礼数上是很强的,对感官的训练却很少,对声音、色彩、形体的领悟能力相对薄弱。”任建诚说,而他们的使命是“带孩子走进艺术,用不一样的方式听音乐,用不一样的方式听故事,用不一样的方式学美术,用不一样的方式去感受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