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儿童剧火爆背后有隐忧

文章来源:北艺发布时间:2016-04-15 11:37:30点击:
暑期儿童剧市场火爆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许多家长都带上孩子,看儿童剧、听音乐会,或者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接受艺术的熏陶。尤其儿童剧,更是暑期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演出——童话剧、电光秀、冰上秀、黑光剧、皮影戏……光看他们在大大小小剧场满满当当的排期,就知道儿童剧现在有多火。

  可是,面对良莠不齐的儿童剧目,怎样为尚年幼的孩子们做出选择?哪些剧目值得看,哪些不看也罢?笔者注意到,看似简单的一份剧目介绍,其实暴露了儿童剧市场许多“不能说的秘密”,也为观众在掏腰包前提供了一份简便易行的“鉴剧指南”。

  一个月超过100场演出火爆至极

  笔者登录某大型售票网站发现,从8月5日至31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仅在深圳就有近30种超过100场的儿童剧上演。一位票务经理表示,如今儿童剧迎来一个高速增长期,已经成为深圳人的常态消费行为,即使平时也异常火爆。

  但是在儿童剧“高热不退”的背后,儿童剧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在微博、微信上,各地带孩子观演后的家长大呼“上当”“后悔”的为数不少。一些“80后”父母反映,自己小时候很少有看儿童剧的机会,对其质量是好是坏难以把握,看到宣传介绍不错,就买票了。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如今儿童剧质量良莠不齐,浑水摸鱼者不在少数。许多演出就是摸准了家长“似懂非懂”的心理,只要有噱头就可以票房大卖。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定语,如“大型”“互动”“新编”“多媒体”,其实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多大吸引力。

  创意匮乏、制作粗劣、互动低级、观众断层,甚至在宣传上进行隐形“欺骗”,这是儿童剧长期存在的问题。有资深演出人士表示,最简便易行的“鉴剧”方式,就是仔细研究剧目介绍。在观演前,家长得做好功课,仔细研究在宣传海报或者售票网站上的剧目介绍,为孩子充当“把关人”,不能被花花绿绿的图片忽悠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经验可供参考呢?笔者在走访多位演出商、资深观众和专家后,总结出以下几点攻略:

  研究署名和剧照没有剧团名称、大剧照的不能看

  业内人士透露,不敢打出演出剧团的节目单,那绝对不是主办方忘了,而是这个剧团实在“羞于见人”。“要知道,一个有品牌意识、有社会担当的剧团,是不怕署名的。更不用说许多正规的演出团体,连导演也要署名。”

  笔者在某售票网站上发现,并不是每个演出都有勇气打出剧团名称,尤其是一些“经典童话剧”和“创意儿童剧”,剧情写得天花乱坠,就是不告诉你是哪个剧团演的。

  还有精明的商家善于打擦边球,比如放一个谁也看不懂的所谓剧团Logo,比如只写演出主办方、承办方,比如用“艺术家来自加拿大和保加利亚”来代替剧团名称,还有“美国版权方正版授权”的,或者“人偶服装美方严格监制、台湾合作方精良制作”等噱头显得国际范儿十足,不过等你掏钱买了票进了剧场,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专家称,在难以鉴别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认品牌。如果是“国字号”或“省字号”,比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出品、北京北艺儿童剧团,或者日本飞行船剧团、台湾如果儿童剧团、日本道化剧团、美国迪士尼原版舞台剧,基本都不会让观众失望。

  如果号称国外原版授权,通篇节目单却只有“原版”的卡通形象,那还是别带孩子去浪费时间了。尤其是人偶剧,如果剧照放得比邮票还小,那主办方只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千方百计掩盖偶形的缺陷。

  业内人士称,这代表负责承接演出、制作节目介绍的公司对演出底气不足。笔者发现,即将上演的某些“创意儿童剧”,在售票网站上不但没有剧团资料,甚至连一张剧照都没有。

  北京北艺儿童剧团团长孙志浩表示,如今有些剧团的观念是人偶剧随便套个大头就能演,招摇撞骗的不少。

  研究“前缀”还在鼓吹“互动”的要慎重

  如果一部儿童剧至今还打着“大型互动”这样的定语,那也是没有诚意的表现。如今,带着孩子看演出已经不是什么奢侈行为,谁还会因为道具精美、互动丰富、图个新鲜就进剧场?

  就笔者及身边家长多年的观演经验,号称“互动”的演出无非就是台上演员跟小朋友一问一答,卡通角色走下台与小观众握手,抛出几个球在观众席传递,向台下撒一篮糖果……制作方最热衷的“互动”,确实能博得孩子们在演出现场当时一笑。

  但笔者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互动成了一些创作者偷工减料的借口。特别是很多动辄冠以“大型互动”之称的人偶剧,说起来有70分钟至80分钟的演出时长,结果除了上述互动外,真正演出时间不过就区区30分钟。诚然,儿童剧场需要轻松快乐,但这种与舞台作品无关的互动是否过于低级与懒惰,甚至有糊弄之嫌?

  有一位家长在看完主持人前后4次出来问问题的加菲猫表演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是来看戏剧的,不是来看闹剧的!”

  研究题材老掉牙的童话题材需权衡

  美人鱼、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小红帽,这些背都能背出来的“经典”题材真的有必要进剧场再看一遍吗?

  对于家长和制作方来说,这样的题材够保险——知名度够高,票房有保障,给孩子看也足够“安全”,因此每个节假日都稳稳占据儿童演出市场半壁江山。这个暑假,在深圳演出的儿童剧一半以上都是“经典童话剧”。

  可是,剧团的品质参差不齐,如果制作方没有告诉你他们做得有什么不一样,所谓“新编”的创意在哪里,家长们还是好好权衡一下值不值得掏那几百元的票钱吧。反而,不熟悉的故事和题材,家长们不妨先上网做做功课,说不定会有惊喜。

  呼唤儿童剧实行“年龄分级制”

  在笔者与许多家长的交流中,他们都认同一点:儿童剧好不好,主要是看故事讲得好不好、演员演得好不好、内心是否有感动,外在的形式只是辅助。但总体而言,中国儿童剧的现状也让人不那么满意。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剧《马兰花》主演连德枝曾表示,跟二三十年前比,影视、网络对儿童剧冲击太大了,可是儿童剧的创作却远远落后。“我们把孩子看小了、看浅了,是我们的脚步没追上孩子。”实际上,现在的儿童剧已经把大孩子逐出了剧场。

  连德枝分析,儿童剧无法迎合孩子们追求的“情调”,原因是好编剧太少、好剧本更少:“一是当儿童剧编剧不挣钱,写一台剧不到5万元,还不如写个电视剧;二是对市场划分不细致,童话剧只在学龄前孩子中有市场,对稍大点的孩子,却拿不出现实题材的好剧本。”

  一些家长也表示,儿童剧总想“大小通吃”,所谓“适合2岁至12岁观看”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目前,只有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和北京举行的中国儿童戏剧节使用了儿童剧年龄分级制,有明确的观演年龄指引。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负责人梁晓霞说,0岁至12岁儿童因年龄跨度大,对艺术表演的感受和体验完全不同,有必要对儿童类演出进行年龄分级。在国外,儿童剧分级是相当普遍的做法。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刘老师建议:儿童剧工作者至少要蹲点中小学跟踪学生、了解学生一个学期。“不用每天坐在教室听课,但是需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关注什么。生活会给创作者很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