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戏】——工匠精神解决儿童剧粗制滥造(连载一)

文章来源:北艺儿童剧团发布时间:2017-04-21 10:51:09点击:
近些年,网络上批评国内儿童剧粗制滥造的声音不绝于耳,从国有院团的领导到主流媒体的记者无不对其口诛笔伐,但是国产儿童剧的制作水准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快速提高。

 

是因为做儿童剧的人不上网还是上网的人不做儿童剧呢?

说来也奇怪,这一浪高过一浪的骂声居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无证剧团依然在各个夹缝中获得生存;“引进来”的高品质剧目也并没有对这些儿童剧表演团体激发出多少进步意识——大多数儿童剧团连《三只小猪》都做不好。


就算不被人夸,起码保证不被挨骂吧?

有专家说,国内儿童剧创新力匮乏。确实,在中国,“创新力弱”适合批评所有行业,从汽车到圆珠笔...可是国内儿童剧最缺的真是创新吗?对于国内这个没底线的儿童剧行业来说,用创新力提升演出效果的上限并非迫在眉睫,用匠人精神刻画出剧目效果的底线才是当务之急。

 

创新,是个好词,但这个词对于中国的儿童剧从业者来说过于沉重了

因为我们连传统的儿童剧都没做好...只是大家不愿承认罢了,或许是我的同行们真的从来不上网。不过话说回来,作为民营儿童剧团,第一要义是盈利、生存,其次是艺术和教育。可是我们也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精耕细作不足以评判市场的优劣。在没学会如何做戏,如何做好戏之前,所有的盈亏都毫无规律可言,只跟个人的生肖运程有关,今年是鸡年,属鸡、兔、狗、鼠的同行们要当心呐...

 

包工头会盖楼,但民营儿童剧团老板不懂儿童剧。

有人或许会说,华谊的王中磊和王中军也未必懂电影的创作吧?这个问题不想展开解释,只能说没钱、没人才的儿童剧行业里,如果负责人不懂创作,原创精品不会出现。原创出不来,那就只能依靠长生不老的公主、仙女们了。

演出院线如何打造、戏剧进校园如何运作,大IP如何搬上舞台,多媒体如何嫁接、补贴资助的演出如何落地,甚至是如何把儿童剧演到国外等等,这些问题已被同行们逐一破冰,但唯独不知道怎样做戏...儿童剧为什么会以动物为主、为什么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不是七个大高个...儿童剧的台词不能过长,但应该短成几个字?

 

今天,作为【做戏】连载的第一篇,我先说说儿童剧台词创作的心得体会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我抄袭。)

一、长与短

面对3-8岁的孩子,我们都知道: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长篇大论式的口头教育。一方面,跟成人比起来,孩子能领会的语言有限;另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了太久。也许在你唾沫横飞的时候,孩子已经听不见你所说的内容,可能在幻想你的唾沫为什么是白色而不是彩虹色、唾沫为什么那么臭呢?可是,儿童剧的台词必须短吗?未必。

 

小猪:hello,小狗,你还好吗?

小狗:我觉得很烦,这天气真是太冷了,我感觉好像感冒了。

小猪:那我把手帕借给你吧。

小狗:恩,谢谢。

 

小猪:hello,小狗,你还好吗?

小狗:我很烦!

小猪:很烦?

小狗:我的鼻子都冻僵了,牙齿在咯咯作响,你听!

小猪:是啊,你这是感冒了吧?

小狗:哈秋!好像是感冒了,我一直在打喷嚏。

小猪:先把我的手帕借给你吧。

小狗:一条手帕,谢啦!(大声地在手帕上擤鼻涕)

 

不难看出,字面上的长于短并不重要,但是精炼的台词无疑是明智的,因为观众没兴趣听废话,优秀的演员也不愿意表演废话。无论对白的长与短,台词作为演员与儿童观众重要的沟通媒介,应尽量体现场景感,说的是画,而不是话


二、实与虚

使全剧的的对白都成为“说画”显然不合实际,但是编剧应更多地尝试把“说话”的部分变成“话中话”——潜台词。

我们不可以低估儿童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到孩子们“人小鬼大”的一面——本以为他不会明白我们的聊天,没想到他偷偷笑了。那么儿童剧的对话中如何设计恰当的潜台词供孩子们玩味呢?

 

猪小弟:狼大王,您可千万不要听小狐狸的馊主意啊!

大灰狼:恩?为什么?

猪小弟:他让您用头撞这座木头房子,如果您的头撞坏了,以后狐狸就不怕您了,到时候他就是你的狐狸大王!

小狐狸:大王,您可不要听他挑拨离间啊。

 

猪小弟:狼大王,您可千万不要中了小狐狸的圈套啊!

大灰狼:什么圈套?

猪小弟:他让您用头撞这座木头房子,哼哼,您想想,如果您的牙撞坏了,我们的新大王会是谁呢?

小狐狸:大王,他这是诚心让我们自相残杀,您可不要中了他这挑拨离间之计啊!

——节选自北艺儿童剧团《三只小猪》

 

潜台词是没有直接明了表达出来的意思,孩子却依然可以理解,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与提示。与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比起来,潜台词更具趣味性,同时也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猪小弟的沉着冷静与聪明机智。


三、真与假

台词是编剧精心设计的“诡计”,与生活中的说话比起来,戏剧中的台词是假的,假到生活中不会有人这样说话。但这个假并不是糟粕,反而是艺术的处理,是我们用来丰富戏剧内容的方式。即使是自然主义的台词,也具有着强烈的风格化,何况在“全是骗人的”童话里呢?

 

小海星:是啊,琳达最近有个心愿,都跟说过很多次了!

海王父:有个...心愿?

小海马:对对对,琳达说她想看日出,因为她喜欢太阳。

小海星:哎呀,你说得太不文艺啦,禀告陛下,琳达是这样说的:太阳是万物生长的力量之源,阳光照耀大地,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也使我们心中充满了爱。

——节选自北艺儿童剧团《海的女儿》

 

与小海马口中的“喜欢太阳”比起来,琳达的文艺抒情是风格化的,更适合舞台,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聊天绝不会这样说话,比如夕阳余晖时...


四、同与异

有些剧本,从字面上看,角色之间的对话内容确实互不相同,可是一旦呈现在舞台上就会感觉很多角色难以辨别,甚至觉得多余,这种可有可无的雷同正是败笔之处。如果非要给每个人物的台词之间找出值得推崇的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一样的不同且值得聆听。戏剧的对话就像一句听不见旋律的乐曲,而全剧的台词就像一部歌剧,每位演员的音色、音域、演唱技巧都不同,我们的传统儿童剧不得不努力做到“说得比唱得好听”。没有旋律般的抑扬顿挫,没有歌唱般的委婉与高亢,演员的表演功力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台词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儿童剧不需要演员们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观众也不会喜欢演员的童话故事朗诵大会。

 

具体例子就不在此大言不惭了,只能劝诫儿童剧的编剧们:把不能推动故事发展的台词删掉,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台词删掉。如果删掉这两类不合格的台词,剧本还能剩下10页以上,我想您的行距应该不小于3.0吧...